趙敏:制造業“專精特新”的發展之道
導讀
9月10日,金蝶云·星空走進宇瞳光學專家分享會上,走向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鑄魂》作者趙敏分享了關于制造業“專精特新”的發展之道。
關于“專精特新”,過去幾年中央屢次發文都有相關指示,這個概念從2012年開始提到現在,一個月前,劉鶴副總理在論壇上指出“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鼓勵“專精特新”就是鼓勵創新,因此企業一定要在持續創新這條路上加快走?!皩>匦隆钡降资鞘裁??很多人將它理解為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
以下是我對“專精特新”的簡單解讀。
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它的主要特征都是相對的:“?!敝笇I性、專業化的發展;“精”指精細化、精致性等;“特”就是特色,特色的產品、特色的文化,企業要走特色化的道路;“新”指創新,沒有創新何談產品的新穎化。
關于“專精特新”的具體實施,網上目前并沒相關文件,在我看來“專精特新”的實現路徑就是:“專業化”方面應該做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智能制造,應該用“上云、用數、賦智”確保企業的專業性;“精細化”方面要做工藝創新,要精益生產、精益管理,要有數字化車間;“特色化”方面,除了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之外,還應該有文化創意;“新穎化”方面除了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等還應該加上創新方法?!皩>匦隆逼鋵嵦釤挸鰜淼墓残詷撕灳褪且爸R+軟件+數據”,再加上創新的方法。我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利用創新方法給企業解決疑難雜癥,在過去的七八年里大約解決了200多個復雜的技術難題。今天我們的重點是談企業數字化轉型,我認為“專精特新”實現路徑與方法可以簡化為四個方面,1.堅守冠軍之心,2.保持業務常新,3.增強企業能力,4.持續技術創新。
1
企業能力與生產要素的變遷
企業如何實現“專精特新”?我們先回顧一下企業能力與企業生產要素變遷,企業能力是指企業優化配置資產、充分發揮其生產和競爭作用的能力,企業能力體現在很多方面,它由創新能力、生產制造能力、面向客戶的服務能力、財務能力、品牌能力、生態能力、數字化能力等構成,來源于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組織資產的整合,相互賦能與放大,其中無形資產包括品牌、數據、知識,有形資產包括各種各樣的設備、車間、土地等。薩維奇有一本書叫《第五代管理》,他在其中羅列了從工業革命以來,企業能力構成要素的發展演變,第一代管理是面向農業的資源經濟,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是工業時代晚期的資本經濟,50年代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也就是說工業經濟發展到了知識化工業時代。今天是一個數字化時代或者數智化的工業時代,我們用到的軟件、數據、知識是很重要的生產要素,它會牽涉到工業技術軟件化、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我們需要有高密度的數據、知識來支持創新。
2020年4月9日,國務院正式發文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為生產要素之一,這是國家層面的定義。生產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是一個時代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到“機器作業”,再到“無人工廠”,生產力的變革帶來了生產方式、管理方式、資源獲取方式的巨大改變。
我們走進宇瞳就可以看到今天企業的時代特征,我們在不斷獲取更高密度的數據以及利用這些數據承載更高密度的知識——這方面還在一直努力,大家看到摩爾定律一直有效,軟件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另外“數據+知識+軟件”能夠形成新型的、從根本上改變全社會的生產力,其中重點是解放人的生產力,過去依賴人太多,現在正走向智能制造、走向工業互聯網、走向企業數字化轉型,很多由人做的事情可以由機器來做。
2
數據、數字與數字化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數據、數字與數字化這些概念有什么類似和不同?!皵底只钡暮x一直在發生改變、拓展和提升,從上個世紀到現在,一直是一個技術性概念,所謂數字化就是我們把“碳基”表達轉變為“硅基”表達,把很多紙面知識放到數字電路當中,放到芯片、軟件當中。到了本世紀初,“數字化”發展成為一個業務性的概念,用數字化業務系統/流程替代傳統業務系統/流程,用數字孿生替代實物,用新的業務模式來替代傳統業務模式。到了最近六七年,“數字化”已經發展成為變革性的概念,以新技術、新模式,構建并服務于企業的新業態,最終實現“數字轉型”。
談到“數據”,我們過去用賬本、圖紙等紙介質來記錄的“碳基”數據并不是我們今天說到的“數據”,我們必須對數據有個清晰的理解,所有需要通過物理介質傳遞的數據都不好用,它和人腦當中的數據一樣屬于“碳基知識”,這些東西燒完了,最后只剩下一些碳,因此我們把它簡稱為“碳基知識”。我們所有的紙介質知識都會受到強烈的時空限制,所有的信息傳遞、數據傳遞,只要距離遠了,就看不見、摸不著、感受不到,時間久了會磨損、會滅失,只有把“碳基知識”轉化為“硅基知識”之后,它才能不受時空限制。實現企業的一種理想化狀態:一次輸入,全企共享,永續傳承。這種知識只會越用越優化、越用越好,而且不受時空限制地在網絡上進行傳遞、分享。在這樣的情況下,“碳轉硅”基本上等于數字化,基于二進制比特數據,實現數字化眾物(資料要素數字化);數字化做事(業務活動/流程數字化)是把線下搬到線上,把實體業務搬到軟件當中來,金蝶的解決方案就是在解決這個事情。
就“數字”來說,比如我只知道1000比900大,900比1000小,雖然可以比較大小,但我不知道1000是什么,因為沒有量綱,它就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加上量綱,1000就可以成為信息,它可以是1000噸、1000只或者1000秒,代表不同的含義。
在數字化過程中,“DIKW”是一個認知框架,代表數據、信息、知識、智慧,我認為它還進不了數字化流程,所以把它稍微變化一下,加上一個數字化的比特底座,用比特數據0和1表達所有的事物,0和1可以用來表達所有的數字化數據,另外大家可以看到數字化的信息可以把行、列位置表達出來,用一個模型來表達0和1不同的位置,我們就可以表達出來它的顏色位置,在屏幕上像H!就可以顯示出來。關于數字化知識,它可以很完整表達一個語句,比如:I LOVE YOU,每一個字母都可以用0和1寫出來,所有的字母進入電腦都可以變成語句,每一個語句是0和1,最后你只要把它寫出來,一編譯完就是不同打包的0和1,因此所有的軟件都是數字化原生的。另外,智慧是為人所獨有的,任何人造系統都不可能有智慧。
當我們談到數據的時候,從芯片層面來說,如果談的是比特這個層面的存儲概念,以BYTE為單位存儲,有MB/GB/TB/PB;如果談的是網絡傳輸:網速一般以KBIT/ S、MBIT/S為單位傳輸。從軟件交互層面來說,它就是數字化數據、數字化信息、數字化知識、數字化決策,所有這些都可以在軟件模型表達當中看到,因此所謂的數字化轉型就是不斷地把底層的要素數字化、流程數字化、活動數字化到決策數字化,這些就是依賴于人給的知識、模型、最佳經驗、最佳數據進行最快、最佳決策。
3
工業軟件:數字原生的“集智應用”
軟件是什么?軟件是運行在芯片中的數字化指令和數據的集合,是一系列按照預定的邏輯和格式編輯好的“0/1”代碼序列,軟件封裝了數字化知識,建立了數據自動流動規則體系,這種數據原生軟件對我們很有意義,當我們把所有物理、化學、數學等放進來之后,可以看到軟件就像人一樣,當你用軟件的時候,比如說你打開金蝶云·星空或者任何一款軟件,無數的先賢們、大師們已經把最佳經驗、公式、做法放在里面,集中所有人類的智慧,我把它叫做“集智應用”,里面有不同行業的知識,有那么多前人、大師在支撐你的工作。
所以軟件就做三件事:第一是輸入數據,比如輸入各種數組、光盤、傳感器再進行計算,計算的時候搭一個數據模型,之后是計算數據,最后是輸出數據。這是最簡單的條件語句,會使用到各種各樣的AI算法。我相信今天的安防系統有很多AI算法,無論是機器學習模型還是深度學習模型,在不斷發展過程當中,大家可以看到傳統機器設備和ICT融合到一起,變成更加聰明的機器設備。
4
擁抱數字轉型,提升數字戰斗力
今天的數字化是覆蓋傳統數字化、信息化的重要概念,最重要的趨勢之一是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根據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影響的本質區別,數字化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素數字化,也稱“數字化眾物”,第二個階段是業務數字化,也稱“數字化做事”,第三個階段是大家熟知的數字轉型,企業擁抱數字轉型的三個階段,在發展上是逐步演進,在層次上是由淺及深,在邏輯上是要素重構。
要想做好數字轉型就要先做好要素數字化,比如在鏡頭里面加傳感器,光學鏡頭本身就是一個傳感器,我們不斷在往前推進,實現業務和流程的數字化,最后在這個基礎上實現數字化轉型。比如機器視覺,可以在聯網的車上裝很多鏡頭,由光學場景服務商變成機器視覺服務商,不斷升級軟件。我們過去在經營看得到、摸得著的硬產品,后來開始經營很多“機器產生的數據”這種軟產品,到最后拋棄原來的主業,只經營軟產品,企業仍然可以活得很好,這就是數字化轉型。
整個轉型過程當中還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要建立生態系統,企業要和用戶、合作伙伴攜手打造合作平臺,共建、共生、共贏、共享,從獨立平臺變成互聯平臺,再變成合作共贏的生態體系,相互成就、相互扶持、一路陪伴、共同成長。宇瞳在很多年前就用了金蝶的方案,金蝶公司一路陪伴宇瞳成長,我相信在座各位將來一起合作,會建立更多共享生態體系,增強企業的數字戰斗力,實現數字轉型,這條路我們可以一步一步走,首先要進行要素數字化,把數據變為生產要素,形成業務數字化的基礎,直到最后企業實現全面的數字轉型。
重構企業能力,增強企業數字戰斗力,是企業當前的緊迫任務,加快數字化發展,實現企業數字轉型,不是想不想的問題,也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不做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出局的問題?!皩>匦隆逼髽I的數字戰斗力,可以從企業的“要素數字化”、“業務數字化”開始做起,可以從任何一個“入口/抓手”做起,“上云、用數、賦智”是通行的做法,“企業+客戶+合作伙伴”共建生態體系,共享共建,共生共贏,彼此相互成就。在這其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是增強企業數字戰斗力的基本保障,因此只有持續創新,才能實現“宇納百川,瞳觀四海,超越眼界,預見未來”。